傳統山水畫,一般都著眼於山體,山石,山木之上,很多初學者畫,基本都在這些方面下來很大功夫,山水畫技法,其實重點也就在這幾點之上。因此,筆法上也根據這幾種情況又分為很多種。
一般有荷葉皴,披麻皴,解索皴,亂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帶皴,卷雲皴,雨點皴,豆瓣皴等等,我們將其概括為三大類:
1、線皴(以披麻為主),面皴(以斧劈為主),點皴(以豆瓣、雨點為主)。
(1)披麻皴(線皴): 皴的筆法如披開的麻披狀,呈長線條,表現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實結構和脈胳體積感,以及江南多見的有草木的松軟土質。用筆微帶交叉。 短而松散叫解索皴。 梗直而亂叫亂柴皴。 細而短叫牛毛皴。 上述三例屬線皴類。
(2)斧劈皴(面皴): 最能體現山石的堅硬質感,用筆如斧劈木之痕,特別是花崗石或人工爆破後的山岩,多呈此狀。大斧劈先以筆肚著力,橫臥紙上一掃,筆鋒中帶有飛白,表現山石的陰背面較合適,小斧劈則以扁筆作挑剔狀,並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 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為面皴類。
(3)雨點、豆瓣皴(點皴): 筆鋒如斧劈狀,也叫小面皴。適用於大山群山之表現,如以烘染蒼翠的色調,能得山林蔥郁的感覺,下筆前 要明確輪廓、態勢和明暗、虛實、疏密的變化。 橫筆點舊稱米點,宜畫雲山。 直筆帶扁鋒舊稱豆瓣皴。 直筆點舊稱雨點,釘頭、芝麻皴。 以上為點皴類。 (山石畫法步驟示範圖例、步驟文字說明從略)
樹法介紹: 古語雲“樹分四枝”意在立體,自然界樹木的形態千變萬化,不同種類的樹木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姿態,樹分干(大干、小干)枝、葉、根,枝干的穿插變化形成樹的形式美。一棵樹的美抓什麼簡言之即取其美而舍其醜。
1、抓勢: 我們將其概括為三大類。 立勢、平勢、園勢。 立勢:樹干挺立,樹枝向上,直中用不直求變化,不直中見直。 平勢:抓其平而舍其不平,如松樹的變化要平中求園直來變化。 園勢:園中求不園,要園中見直求變化。
2、樹的結構: 主干:一棵樹打動人的地方有一處、兩處,畫一棵樹必須抓其關鍵的一兩枝,忌平衡與對稱。決定其生動與否的一兩枝都是旁枝,凡出枝處皆有結狀以示生命感,以表現物之常理。
3、枝干穿插: 疏密:通過穿插來體現 虛實:通過筆畫多少來表現 爭讓:如書法中的“挑夫爭道”。 黑白:不能平均,不能勻,不能灰。要忌用筆打格、十字、米字及扇面形穿插。穿小枝時眼睛盯住空白稱之為骨頭、風骨、骨氣乃支撐人體的一種內在的骨力,由內部發生出來的一種支撐力。線亦同人一樣從內部發生出來的生命力。中國傳統中的“平如錐畫沙”、“園如折釵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墜石”、“外園內方”、“外柔內剛”、“綿裡藏針”、“寓方於園”、“寓剛健於婀娜之中”等審美趣味,均是體現這種內在精神的東方審美准則。柔的線往往更有力量,更內含,如“鐵線描”、“行雲流水描”、“高古游絲描”等,外表柔、細、軟的線同樣更體現內在的骨力。力透紙背乃指行筆中積蓄之力量,如同從紙裡生發出來一樣。
(2)流暢: 指運筆過程中必須順暢連貫,有連續性,運筆不僅有形的聯系,必須注意筆與筆之間映帶關系,在有節奏的氣油畫脈連貫的流動線條中,筆走龍蛇,顧盼生姿,互相呼應中發生出美的力量。如音樂,舞蹈一樣中途不能打結,一條線也不容打結,“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運筆之病也。宋郭若虛曰筆有三病:扳、刻、結。板乃“死板”、呆滯、無生命力,沒節奏與韻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筆猶豫,結疙瘩,無法體現內在骨力與生命力。只有流暢的線才能體現內在的運動著的生命活力。 潘天壽曰:一條線中也有峰,即指筆跡中的起伏,(~~~)線有方園、撲拙、靈秀、光毛之不同。
(3)准確: 一下筆要正確無誤地表現對像,筆一下去就要准,要恰當而不多余,所山水畫謂“下必有由”,下筆見形,落筆見物,充分體現對像的形態。准確亦指筆跡(筆觸)的作用,一為表現對像,二為筆觸與周圍的相互關系。為作到准確,要首先下功夫練眼,鍛煉觀察與記憶的功夫,提高對對像的觀察、捕捉、表現的准確性。同時要練筆,加強書法處,盯住小白點,不要全堵死。
山水畫的筆墨技巧 筆墨為中手繪主要表現手段,古雲“無筆無墨不成畫”。只有墨而無筆立不起來,宜軟、平、灰、肉。反之,有筆而無墨也缺乏表現力。在運筆的同時也就在運墨了。墨的效果是靠筆運出來的,筆之輕重也是靠墨來呈現的,因此筆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宋韓拙曰“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純全集》)。運筆一要勾出造型,二是表達質感。線描是中手繪的主要特點和主要表現手段,中手繪之“線”。是具有生生活力的有生命的線,運動的線,是寄寓作者的人格與性靈的線。下面談談中手繪筆墨技法中的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