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傳統制作技藝
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普查員,阿里山烏龍茶陳建中帶領一個小組走進故鄉安溪,踏遍每一個城鎮村落。讓陳建中最感興趣的是,普查中發現了相當一部分文物與安溪茶的歷史文化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老鄉們、親戚朋友一見面就是‘來,先吃一杯茶’,‘歇一下,吃杯茶再說’,然而現有關於安溪烏龍茶的記載較為零散,泉州茶史尚無系統研究和記載,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陳建中說。
2008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鄭副主編多次力薦,陳建中與女兒陳冬瓏等人完成了《德化瓷》的撰寫,並於2009年年底出版。隨後,鄭副主編又推薦他擔任“安溪茶”的編寫,並列入該叢書。出於對故鄉的那份情,陳建中最終答應了。
2010年秋,陳建中邀請妹妹陳麗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莊莉,一起開始搜羅、閱讀、整理有關安溪茶的著作,尤其是有關安溪茶歷史及其制作工藝的各種專著,同時進行田野調查、編寫大綱。
陳建中擅長茶葉考古和茶瓷外銷領域;妹妹陳麗華擅長地方史、海外交通史研究;莊莉擅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歷史文獻的收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三人完成編寫工作。
“希望通過對各種資料的分析研究,力爭全面探索鐵觀音——安溪茶傳統制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傳承、發展與保護。”今年10月,《鐵觀音——安溪烏龍茶傳統制作技藝》出版,全書有200多頁分八個章節,全面論述“非遺”安阿里山高山茶溪鐵觀音的“前世今生”。
“最遲到唐末,隨著移民的到來,安溪人開始種茶、制茶、品茶、詠茶。”該書記載,宋元時期,飲茶之風吹阿里山茶遍南北,從寺院到民間,安溪茶葉初步發展,開始與絲綢、瓷器一起銷往海外;明代中後期,安溪大部分區域已經遍植茶樹,成為烏龍茶的發源地,並最先發明了茶樹無性繁殖法,茶葉也進入商品化。
清代以來,安溪茶農不斷總結植茶、制茶經驗,茶葉開始步入興盛,安溪烏龍茶大量外銷。尤其是名茶鐵觀音的發現及其獨特制作技藝的成熟,使安溪茶在中國乃至世界茶史上均居重要的地位並具影響力。
- Nov 26 Mon 2012 09:30
烏龍茶傳統制作技藝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