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旱包子”“水袋子”變良田農活越干越有味

他指著馮崗101泵站說:村裡700畝田地用水,以前靠13背心袋千瓦的小機組抽水,兩天兩夜都放不到田裡。現在,泵站有兩台各75千瓦的大馬力機組抽水,十幾分鐘就到了。以前從3公裡外的劉家垱溝水庫放水,土溝放水損失大,得放一個星期,光水費就得掏9000多元。現在修了大渠,節省了水費。

興隆鎮原有很多小塊低丘崗地,沒有路,不通車,旱不能灌,被稱為旱包子,澇不能排,是水袋子。

2009年9月棗陽市啟動了興隆鎮6萬畝高標准基本農田建設示範項目,項目區涉及烏金、陳崗、大堰和柏灣等12個村,總投資1。479億元,去年年底已全 面竣工。共平整田塊290。11萬平方米,修建溝渠422條21。3萬米,修建道路421條29萬米,修建泵站55座,清淤堰塘216口。

馮崗村一組村民胡明成說,他家裡原有7畝多崗坡地,分成10小塊。由於田塊小,路不通,收割靠人工,一個星期都割不完。

去年,胡明成的7畝多崗地被系統整治,十小塊改成了三大塊,坡度降低了,路也拓寬了,還鋪成石子路。“今年7畝多小麥,收割機收割用了不到2小時。”胡明成喜滋滋地說,這農活越干越有味。

在去陳崗村的路上,只見新修建的堰塘水滿滿的,路上再也見不到抗旱挑水的人和拉水的車了。“國家修建好了村裡的54口當家堰,又從華陽河水庫引水,田地用 水實現了自主排灌。”陳崗村黨支部書記金方兵說,“去冬今春持續干旱,但村裡還是有了好收成,小麥畝產高的達1200斤,低的也有1000斤,畝均比往年 增產100多斤,年人均純收入也過了8000元大關。”

興隆鎮黨委書記張少卿說:“項目實施後,綜合效益十分顯著。新增耕地1896畝,新增耕地率達3。15%;水稻、小麥、棉花等大宗作物可增產400多萬公斤,項目區農業生產每年淨收益增加量可達1290多萬元。
為保住農民“糧袋子”,理塘縣農牧和科技局投入支農資金10余萬元,及時統購“康青7號”青稞良種3萬余斤,先後組織80余名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采用 “現場示範培訓、實地技術指導、發放科普資料”等方式,在拉波、甲窪等6個鄉建立青稞高產示範生產基地15000畝,通過示範引領帶動全縣優質良種推廣面 積達到5。07萬畝,良種覆蓋率達86。5%,良種良法深入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農業科技人員張建紅說:“在今年秋收時測算,康青7號要比普通短芒白畝產 高出100公斤左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生活點滴 的頭像
    生活點滴

    生活點滴

    生活點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