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神廟上市 難以承受之輕
近年來,宗教場所過分商業化乃至謀求上市這一劇目在中華補財庫方法大地巡回上演。據中國上市輿情中心觀察,從少林寺、法門寺到財神廟,主角更迭,劇情微調,而輿論則總是幾乎一面倒地批評,其間夾雜著無神論者對以神之名圈錢的情緒,裹挾著對於過度商業化的厭惡,滲透著對於淨土流失的惆悵。
這一回的主角是財神廟景區借殼上市,而背後的主事者亦曾參與籌劃法門寺景區赴港首發上市。從法門寺景區的上市進展來看,倒是令許多觀眾松了一口氣當地政府官員稱,鑒於二期項目還沒有開工,原本定於2013年上市的法門寺工程暫時擱置。
宗教場所上市,實乃股市不可承受之輕。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是地方政府招商大戰、政績大考中屢見不鮮的招數。凡事總該有個界限,當文化搭台變成宗教搭台,我們必須劃出楚河漢界。手握審核權的部門在開始審核之前,首先需直面其宗教屬性,而這又超出了其職能範疇。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這裡的“不能”,不在能力之高下,也在機構職能管轄之領域。
捫心自問,該由誰來對宗教場所能否上市做前置性判斷?筆者自問只是個看客,對宗教雖有敬畏,卻缺乏了解,亦未信仰。思前想後,不信教的人對於宗教之事又能有幾多發言權?倒不如,讓信仰的歸信仰。解決這個問題之後,再論其他。
其實國家宗教局態度鮮明。國家宗教局有關人士指出,寺廟道觀是滿足信教群眾宗教活動需求的場所,是民間非盈利組織;綜觀世界其他國家,從沒有將宗教活動場所打包上市的先例;發展市場經濟應該有邊界,要符合社會的基本底線。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