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翻譯是全球化的文學

當前全球化發展趨勢已從經濟、社會向文學領域日文翻譯蔓延,但2004年至2007年對瑞典文學作品的數量分析顯示,74%的作品來自英文作品,僅有不到1%的作品來自亞洲及非洲語言作品,英語作品的文化區位優勢依然顯著。

  馬悅然看來,中文與瑞典語在詞音、抑揚結構上都有許多相同之處,將他喜歡的中文作品翻譯成瑞典語,讓瑞典朋友能夠欣賞中國文學的魅力,是他翻譯的主要動力。

  一些文學評論家常認為馬悅然是出色的文學評論家,但他表示自己是語言學家,也是翻譯家,在文學評論方面並無造詣。他認為自己入選瑞典學院院士,主要也是因為他對文學翻譯方面的貢獻。

  他強調,優秀的翻譯家有兩方面的責任:“他的英文翻譯作品首先應該對得起原文作者,其次也應對得起讀者。翻譯家不應該是一個創造者,而應是一個非常能干的匠人,在翻譯的過程中什麼都不能加,也什麼都不能刪掉。”

  提到自己翻譯中文詩歌的經驗時,馬悅然表示,翻譯時他會注意原文的形式和節奏,但翻譯家也無法把中國傳統的絕句和律詩翻譯成完美的英文,原因在於外文並沒有固定的音調變化,所以中國詩的平仄對比無法翻譯;古漢語是單音節,每行的停頓有一定位置,這點在中外文字中有明顯的區別;律詩中常有非常精美的對偶句,也無法譯成外文。但他同時表示,宋元時期的詞和散曲比較容易翻譯,其長短句節奏明快,比較容易模仿。

  講座上,他以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新作《巨大的謎語•記憶看見我》為例,介紹了他在翻譯這部文學作品中的諸多心得體會。

  馬悅然認為,托馬斯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瑞典詩人,他能夠以簡樸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意向和寓意。他的詩句中,既能引用古代希腊和羅馬的隱喻表達現代人的歡樂和焦慮,亦長於使用超現實公證主義的觀點來安撫讀者的心靈。

  托馬斯有深厚的鋼琴造詣,其詩歌有很強的音樂性。講座現場,馬悅然用富有顫音的嗓音朗讀了托馬斯多首詩歌作品。

  馬悅然出生於1924年,師從瑞典漢學家高本漢,一生致力於漢學研究,曾將《水滸傳》、《西游記》、《邊城》、《靈山》等多部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為瑞典文。他的研究著作多關於中國方言學、音韻學、詩律學與中國文學,尤其著重詩歌歷史的發展。中文著作有《俳句一百首》、《另一種鄉愁》等。

  1985年,馬悅然當選瑞典學院院士,成為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也是諾貝爾獎評委中惟一深諳中國文化的漢學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生活點滴 的頭像
    生活點滴

    生活點滴

    生活點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