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短板需要精細化解決
我們知道,“木桶理論”是指一只水桶能盛多蒸足桶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能量屋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於解決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短板。正如習近平所說,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應該說,農村的貧困問題,是建成小康社會的木桶短板,如何把短板補齊,關鍵取決於我們依靠什麼樣的方式,采取什麼樣的措施。
首先要制定嚴格扶貧的標准。我國的“國家級貧困縣”目前並無統一標准。國家級貧困縣資格需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把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作為新的政策目標。穩定實現扶貧對像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目前,全國共有592個國家貧困縣(旗、市)。由於國家級貧困縣享受減免國稅、接受中央及市級財政撥付的扶貧補助資金等待遇,自1986年實行這項幫扶政策以來,確實對當地的減困脫貧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一部分貧困縣患上了以“貧”為榮不願摘帽的頑疾,使出各種手段來留住扶貧待遇,甚至有的已翻身進入“百強縣”行列者(如陝西、山西、內蒙古的一些資源大縣)也要千方百計留住那頂歷史貧困帽,另有一些貧困縣則挪用專項扶貧資金,去建設修飾樓堂館所等。這些問題的產生,均源於粗放式的管理,沒有制定全方位的,精細化的評選和管理標准。
檜木桶其次要改變扶貧的方式和方法。我們開展扶貧,不是簡單的減三溫暖烤箱稅和補給,應該針對每個貧困地區“量身定做”個性化扶貧措施,實施“精細化”扶貧。盡管我們經過30多年來的扶貧開發,我國的很多貧困地區通過“輸血”得到了救急,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從整個經濟基礎來看,發展仍然很慢。扶貧助困如果不因人制宜,因戶制宜,搞千人一策,扶貧就會變成“粗放式”的“浮萍”,浮在表面,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實施水、電、路等普惠工程,強化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普惠措施,依靠“輸血”改善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貧困地區的群眾掌握了脫貧致富的能力和方法,才可能真正走上經濟內生增長道路。我們要在支持貧困地區鞏固溫飽成果的基礎上,采取公益性小額資金貸款等方式,更加支持他們發展產業,增加他們的收入,依靠“造血”使貧困戶找到致富之源,切實提高他們自身的“造血”能力。同時我們還應改革扶貧機制。要在制度設計、扶貧內容等各方面更多的引進市場機制,並采用一些非收入指標來判斷扶貧對像,讓蒸腳桶社會各種力量共同參與到有針對性的扶貧開發工作中,讓扶貧資金流入該用的地方。
- Jan 07 Mon 2013 09:19
木桶短板需要精細化解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